< 全国校长圆桌会探讨AI教育落地路径:青少年AIGC教育的实践与未来_电子学生证_华体育app官网登录|华体会手机版
2025-08-11 电子学生证

  2025年4月26日,由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校长圆桌会引发广泛关注。此次会议由《教育家》杂志社、联想、英特尔联合主办,汇聚了全国教育专家、科技公司代表及数百名中小学校长,围绕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路径、课程创新与生态共建展开深度探讨。会议传递出一个核心共识:AI教育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是教育方法的理念的革新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知识脱离时代、评价观念僵化”等问题,AI教育需从“技术工具”转向“素养培育”,以信息科技课程为基础,构建跨学科实践体系,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数智能力。这一观点与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相呼应,后者强调从小学到高中的分层课程设计,逐步实现从体验式学习到综合实践的过渡。

  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的案例为“低成本”AI教育提供了范本。该校通过开源硬件和自主开发编程库,将硬件成本降至百元级,并利用免费平台实现大班教学,证明硬件门槛并非不可逾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建议,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和慕课资源,逐步降低学习成本,推动普惠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提出,AI教育需关注技术伦理,引导学生理解算法背后的社会影响。例如,通过“不插电”课堂模拟语音识别原理,学生无需依赖硬件即可掌握基础逻辑,同时思考数据隐私与算法公平性等问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实践也表明,结合生活场景(如人脸识别、智能推荐)的体验式课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会议呼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例如,《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发起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课题遴选”活动,通过资助教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张咏梅代表建议,鼓励科技公司开发适配中小学的智能教学工具,实现教育资源精准匹配。

  根据教育部规划,2030年前将基本普及中小学AI教育。目前,广州、青岛等地已率先构建地方课程教学体系,如广州市研发的全国首套省级审定AI教材,为全国提供了参考模板。未来需逐步推动大中小学课程衔接,形成“做中学、创中学”的实践闭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NTACT US
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