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AI做了两个工具终于实现手机微信输入法在PC端的语音输入了!!!_产品中心_华体育app官网登录|华体会手机版
2025-08-13 产品中心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微信输入法 · AI语音输入」的创新用法,这对于咱们产品同学的效率提升、AI实践都有很大参考价值,欢迎阅读指正、评论交流,或许对你也会有所启发。

  从Visio 到Mermaid,从Axure到Figma,每一次新工具的出现,都伴随着工作流的革新。

  之前,镜哥曾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过不少AI工具的妙用,尤其是像 Wispr Flow 这样的 AI 输入法,它作为 PC 端语音输入生产力新楚对咱们办公效率提升极大。(Wispr Flow:不只是语音转文字,它还是AI时代的效率神器!)

  但是,在实际办公环境中它仍然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工位或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以追求准确率并不总是那么方便,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尴尬。

  所以,镜哥就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利用我目前用过识别效果最好的微信输入法,又能将手机作为“悄悄话”麦克风,以极低的声音输入,然后内容能实时回显到 PC 端?

  在我看来,如果这能实现,将是生产力的再一次飞跃,尤其是在咱们进入“心流状态”时,这种无缝的输入体验至关重要。

  所以,我希望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完全利用微信输入法的 AI 语音功能,再按需Vibe coding相关的小工具,最终来实现这个效果。

  当然,镜哥也期待未来微信输入法能推出对标 Wispr Flow 的 PC 端快捷键语音输入功能,毕竟,根据我的个人实测体验,它的语音识别率最好。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咱决定着手实践并构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没想到周末半天就搞定了。

  今天,镜哥就将我的整个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案,丝毫没有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方案的核心,不是发明新工具,而是用AI重新将现有工具的“隐藏技能”串联起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新效能。

  在我看来,传统的工作流存在一个巨大的“摩擦力”痛点:设备载体之间的割裂——很多时候,我们的灵感、想法、甚至是会议记录,都是在移动场景下产生的,而最终的文档和报告,却必须在 PC 端完成。

  所以,我构想的这个方案,核心目的是消除这个摩擦力,我们利用手机作为最高效的“信息采集器”(语音输入),再通过一个“数据管道”(微信输入法跨设备同步),将信息实时传输到 PC 端,最后由一个“自动化执行器”(PC端小应用)完成最后的智能填充工作。

  这个方案的实现,在咱们传统的“手打”和“复制粘贴”模式上做了革新,而且能充分的发挥利用手机端「微信输入法」强大的语音输入以及AI纠错能力。

  事实上,还不止于此,微信输入法还可以直接对信息做AI润色,并且还有多个不同的润色类型,这样咱们不仅语音输入的更快,还能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极速深加工。

  事实上,想要实现这个功能,咱们需要 PC 端和移动端 APP 的协同工作,整个方案的逻辑能分解为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在这个方案中,移动端APP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效的“语音输入”以及“自动同步剪切板”。

  语音输入:用户打开APP就是一个多行输入文本框,自动拉起键盘、调起微信输入法,你就能直接语音输入信息了。

  同步到剪贴板:文本输入框下方是一个“发送按钮”,当用户点击这个“发送”按钮之后,APP会将这些文字直接同步到手机的剪切板。

  微信输入法这款超级好用的输入法工具,是这个环节是整个方案的关键,因为它充当了数据同步的桥梁。

  划重点:微信输入法有一个“跨设备同步”的功能——当你输入信息后,只要手机的剪贴板上有新信息,微信输入法就会自动将这一些内容同步到电脑的剪贴板上。

  正是因微信输入法提供了这个功能,我们才可以将手机和PC端的剪贴板无缝连接,为后续的自动化填充提供了可能。

  咱们上面步骤提到的APP“发送”功能,本质上是复制,就是把这个信息复制到手机剪切板,正是因微信输入法的“跨设备同步”,所以,你手机剪切板的信息就会自动复制到PC端的剪切板上。

  微信输入法的跨设备同步,虽然能自动同步到PC端对剪切板,但是你如果想输入信息,你还得“Ctrl + V”,就这一步就有些麻烦,尤其是频繁输入时,我的需求是更一步:直接在输入框内自动粘贴。

  所以,PC端需要有一个服务或一个小应用,来完成自动化操作,它的主要逻辑包括:

  所以,我就做了个PC端对小工具,通过这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我们最终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动化流程——你在手机上说的话,会自动出现在你 PC 端的当前输入框里,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无需任何手动操作。

  首先,我们大家可以通过 Cursor 、Trae或者Code Buddy这样的 AI 编程工具,快速搭建了咱们需要的移动端应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只做了个移动端的H5网页,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之后发布部署后,就直接可以用了。

  明确需求:我们给AI编程工具一个清晰的提示词,告诉它我们应该一个移动端的APP:这个APP主要就是一个简单的多行文本输入框,下方是发送按钮,在用户点击“发送”按钮后,将文字内容自动复制到手机的剪贴板。

  生成代码:Cursor会依照我们的需求,帮咱们直接写好代码,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高效,省去了我们手动编写大量基础代码的时间。

  网页转为APP:当然,这里分享一个坑,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做好并发布为网页了,想要将HTML直接打包成APP,那你来对了,因为我在实践中踩了一些坑,最终,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用的免费的在线工具,可以将HTML直接打包成APK文件。(输入在线网页链接即可,比如,发布为的GitHubpage链接就行)

  PC端工具:同样的,使用Cursor工具写个PC端对小工具,提示词也很简单,直接告诉它:当检测到鼠标在输入框时,自动把剪切板的文字信息复制粘贴到输入框即可。

  实测效果:现在,你能够尝试在手机端的APP中输入一段语音,并将其同步到剪贴板。你会发现,PC端光标所在的输入框,会自动、实时地填充上这段文字。

  说实话,经过我的实测,我感觉体验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它不单单是一个酷炫的技术演示,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效率工具。

  实现这个方案之后,我们在很多工作场景都能够正常的使用,比如,在写产品方案、整理会议纪要、撰写日报等需要大量长文本输入的场景中,这样的解决方法都能极大地提升效率。

  因为,你只需要拿起手机,用语音输入,内容就会同步到电脑上,让你能快速完成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你甚至不需要大声说话,只需将手机靠近嘴边小声输入,甚至在不出声的情况下,微信输入法也能精准识别,这正是其强大之处。

  你看,通过这一个案例,我们能得到一个重要的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整合不同的工具和技术来解决我们的痛点。

  这些解决方案不一定是现成的,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我们去联动,将不同的AI服务或工具串联起来,以达成咱们的目标。

  这也再次说明了“整合”和“场景化思考”的重要性——咱们不可以仅仅满足于单一工具的强大功能,更要学会怎么样将这些功能像乐高积木一样,通过你自己的实际场景,搭建出解决特定问题的“自动化流水线”。

  最后,也分享我在本次AI实践中的一个深刻体会:在AI时代,亲自动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面试技巧、商业知识等等等?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

CONTACT US
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