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标委第64期简报_智能机器人案例_华体育app官网登录|华体会手机版

  全国信标委字符集和编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2)第二届工作届满,全国信标委用户界面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5)成立于2013年,第一届分技术委员会任期将满,现在开始筹备换届工作。

  全国信标委字符集和编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2)技术对口于ISO/IEC JTC1/SC2,负责图形字符集及其特性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字符串排序、相关控制功能、信息交换用字符的编码显现以及代码扩充技术。不包括音频及图像的编码。考虑到我国情况,除编码字符集外,其它有关中国古今各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也在本委员会的经营事物的规模内。

  全国信标委用户界面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5)技术对口于ISO/IEC JTC1/SC35,负责用户界面、人机交互和AI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包括ICT环境中的文化和语言的适应性和可访问性;用户接口的对象,操作和属性;系统内控制和导航方法和技术;用户界面的符号、功能和互操作性;ICT环境中的视觉、听觉、触觉、情感等其他感觉方式的输入/输出的设备和方法;移动电子设备、手持设备和远程互操作设备和系统的人机交互要求和方法;语言和语音相关人机交互技术、产品要求等。

  上述两个分技术委员会启动换届工作,开始面向各相关的单位公开征集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8月10日至11日,全国信标委无线个域网(CWPAN)标准工作组第43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电子标准院、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兴通讯、北京全电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东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等的二十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秘书处回顾了42次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提出了2017年下半年工作规划和建议;PG2(中高速个域网)项目组组长做各项标准制定情况进展报告;工作组成员重点针对《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定要求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20142105-T-469)等4项在研可见光通信标准做了技术提案报告。会议对2017年7月新立项的两项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低功耗广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规范》(20171088-T-469)和《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高可靠低成本设备间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20171074-T-469)的基本情况做了讨论。会议决定9月20日在北京召开2项新立项标准启动及研讨会,10月在深圳召开第44次全会及编辑会议。

  会议同期召开了《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和《面向视频的无线个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两项国家标准编辑会。

  2017年8月11日,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简称工作组)第二届专题组组长第一次组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公布了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第二届领导成员及各专题组组长单位。工作组副组长、电子标准院副院长孙文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小勇,华为IT技术开发部部长吴建民,以及工作组各专题组组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工作组秘书长吴东亚主持。

  孙文龙、杜小勇、吴建民等工作组领导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工作组在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上已取得一定发展,但还需面向行业需求不断深入渗透应用领域。下一步要依照国家大数据发展的策略要求,统筹规划大数据标准化工作布局,加快重点领域的关键标准研制;调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定位有用标准;研究标准与开源的关系,推动标准化与开源生态活动;加强标准应用和宣传推广,让标准化成果应用落地,真正发挥标准的作用。

  工作组总体专题组、国际专题组、技术专题组、产品平台专题组、工业大数据专题组、政务大数据专题组、服务大数据专题组组长汇报了相关专题组未来工作目标,包括工作范围,标准的研制、立项,试验验证等。工作组围绕大数据工作组发展趋势、组织活动以及各专题组计划开展了讨论。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将为加强内部沟通,建立工作组内部共享机制;针对重点标准,将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工作;完成《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的修订工作。

  2017年8月14日至8月18日,ISO/IEC JTC 1/SC 22(程序语言、环境和系统软件接口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SC 22)2017年全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全会期间,其下设的WG 23(程序语言缺陷工作组)和Linux研究组也召开了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丹麦、奥地利、爱尔兰、保加利亚等成员国家、联络组织的23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由来自电子标准院的李海波和苗宗利组成。

  会议由SC 22主席主持,Rex先生做工作总结报告以及2016年JTC 1全会情况报告。秘书处介绍了SC 22目前的组织架构、成员情况和标准研制情况,SC 22目前有9个工作组和研究组,包括COBOL语言工作组、Fortran语言工作组、Ada语言工作组、C语言工作组、C++语言工作组、Prolog语言工作组、WG 23工作组、Ruby语言工作组、Linux研究组以及Ecma联络组,各工作组和相关的联络组分别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内容和明年的工作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报告,秘书处还汇报了2016年SC 22全会决议提交给JTC 1后的答复情况,特别提到了关于16-08决议:关于JTC 1有关技术勘误表的修订限制的意见,目前JTC 1对于限制还没有修改,全会建议调研其他委员会的标准研制情况,再做进一步考虑。美国国家成员体提名David Keaton先生作为下一任SC 22的候选主席的提案,韩国提交了承办2018年全会的提案。中国代表此次重点参与Linux 实施研究组的讨论,分析Posix(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和Linux的不同之处,同时将我国在使用和开发LSB(Linux标准规范)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提交给研究组,通过标准提案的形式,逐渐深入到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同时我国关注了WG 23在程序语言的脆弱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软件安全性是各国都在关注的问题,标准规范研究将有利于测试工作的开展。

  2017年8月7日至1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 1/SC 24(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环境数据表示分委会,以下简称SC 24)全会及工作组会议在美国阿灵顿举行。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美国6个P成员国代表以及23个联络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王聪参会。

  在SC 24全会上,所有参会的国家成员体专家对各个工作组提交的建议进行了审定并形成决议。会议决定成立业务计划研究组, Jack Cogman为报告起草人,成立研系统集成可视化究组, Peter Ryan博士为报告起草人。工作组会议上,WG 6(增强现实连续统一体表示及交互)提议建立与DICOM(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组织的联络关系,WG 7(图像处理及交互工作组)希望SC 24能够批准计算机视觉参考模型成为新工作项,并决定向SC 24提出更换召集人的请求。

  中国专家参加了SC 24全员会议及WG 6、WG 7、WG 8(环境数据表示)、WG 9(增强现实连续统一体概念和参考模型)、HOD/C(团长、召集人、联络组织代表)会议。中国代表在SC 24全会上做了中国国家成员体报告,重点宣传了中国国家成员体在2016-2017年在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领域的工作进展,包括中国国家标准研制情况,以及图形图像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SC 24)取得的相应成果。同时,向大会提交了《SubjectiveQuality Assessment of Panoramic Videos》报告。

  目前,我国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标准化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应继续跟踪该领域国际标准化的进展,在制定我国国家标准的同时,适时将我国国家标准提交SC 24申请新工作项立项,转化为国际标准。

  2017年7月24至28日,ISO/IEC JTC 1/SC 35用户界面分委会全会和工作组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瑞典10个国家的约3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代表团由来自电子标准院、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中科院软件所、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六名专家组成,电子标准院王静任代表团团长。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用户界面标准化制定工作展开,并探讨该委员会的发展趋势,制定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环境中的用户系统接口规范以及在优先满足文化语言适应性需求的基础上对全用户提供服务接口支持,包括残疾或者其他特殊需求的人。会上,各国代表主要对SC 35的项目进展情况、JTC 1全会决议执行情况、专题研究报告等进行了审议。WG 1(与输入和反馈相关的键盘,方法和设备)工作组会议确定ISO/IEC 22121“信息技术虚拟键盘用户界面”系列标准为WG 1、4、5和6成员提供一份新的工作草案。WG 2(图形用户界面和交互)会上,ISO/IEC 22607“信息技术 用户界面 设置交互模式的图标”通过NP投票。WG 4(移动电子设备的用户界面)讨论了ISO/IEC 17549“信息技术 菜单导航用户界面指南”系列标准,决定“第1部分:框架”在2017年10月10日之前准备一份修正的CD,“第2部分:4方向设备的导航”在2017年8年31日之前将DCOR发送给召集人。WG 5(文化和语言的适应性)会上,中国代表团继续推进由中国专家王宏安和王静担任编辑的提案ISO/IEC 30150“信息技术 情感计算用户界面 框架”,本次会议通过了中国提案的WD,多国专家表示热情参加并提出了修改意见。WG 6(用户界面的可访问性)工作组决定建立一个关于使用案例可访问性方面的研究小组。WG8(远距离运作的用户界面)工作组对ISO/IEC 24752-8“信息技术 用户接口 通用远程控制台第8部分:用户界面资源框架” PRE-FDIS草案的内部专家审查,并于2018年10月2日之前向秘书提供一份供FDIS投票的草案。会议暂定GOM会议将于2018年2月3日在瑞士召开,全会将于2018年7月8日在日本召开。

  2017年7月,ISO/IEC JTC 1需投票文件共计64份,投票率达100%。其中,赞成票占87.5%,赞成票并附意见占3.1%,反对票占4.7%,弃权票占4.7%。

  7月投票涉及JTC 1,系统间远程通信与信息交换(SC 6),软件和系统工程(SC 7),卡和身份识别(SC 17),信息技术安全技术(SC 27),音频、图像、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编码(SC 29),用户接口(SC 35),学习、教育和培训(LET)的信息技术(SC 36),生物特征识别(SC 37),云计算与分布式平台(SC 38),见表1。

  2017年7月,共有7个新工作项目投票,涉及音频、图像、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编码(SC 29)和生物特征识别(SC 37)。

  标准化法修订草案28日第二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加大了标准在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草案二审稿增加一条规定: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据了解,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部门、企业提出,应当发挥标准在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重要行业、新兴领域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草案二审稿在修订草案第二十六条中增加规定: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

  此外,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部门提出,制定标准必须注重保基本、保安全,对关系人身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所急需的标准项目应抓紧制定出台。草案二审稿在修订草案第十五条中增加规定: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所急需的标准项目,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优先立项,并及时完成。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 AI)的定义众多,目前没形成一个公认的定论。通俗地来讲,AI是使得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从理论上来看,AI是知识的工程。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由数据、算法、算力及应用四大要素组成。其中,数据和算力是基础平台,算法是核心,应用是目标。

  机器学习是研究怎样用计算机来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活动的学科,是研究怎么样使机器通过识别和利用现有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它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即从数据中自动分析获得规律,并利用规律对未知数据来进行预测的算法。

  常用的机器学习开源框架体系为Caffe、Microsoft Cognitive Toolkit、MXNet等。机器学习主要使用在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图像识别、故障诊断、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和博弈等领域。

  计算机视觉是指计算机从图像中识别出物体、场景和活动的能力。计算机视觉是一门指导计算机如何像人一样“观察”的学科,更精确地讲,它是利用摄像机和电脑代替人眼,使计算机拥有类似于人类对目标进行分割、识别、跟踪、判别决策等功能。

  计算机视觉的应用最重要的包含对照片、视频资料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的解释。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军事和医疗领域也被大范围的应用:精确制导、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医疗辅助诊断、工业机器人的手眼系统、地图绘制、物体三维形状分析与识别等。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产品,产品形态往往可大致分为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和基于用户操作的软件使用平台两种。

  语音识别技术是将人类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例如按键、二进制编码或者字符序列。语音识别是一种利用智能化方法自动识别和理解语音信号中的内容,它是AI应用中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语音识别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有利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落地。

  语音识别技术形成了智能语音输入系统、智能语音助手、智能音箱、车载语音系统、智能语音辅助医疗系统、智能口语评测系统、智能会议系统等产品,能够最终靠用户的语音指令和谈话内容实现信息查询、身份识别、设备控制、路径导航、会议记录等功能,优化了复杂的工作流程,提供了全新的用户应用体验。

  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需要借助大量语言学的领域知识。理解音素和词素等术语基本功,有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相对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相结合的技术领域,它关注计算机和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语言处理能应用于各种机器翻译系统、全文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抽取问答系统、拼音汉字转换系统、自动文摘系统和新信息监测等。

  生物特征识别是指为了进行身份识别而采用自动技术对个体生理特征或者个人行为特点进行提取,并将这些特征或特点同数据库中已有的模板数据来进行比较,从而完成身份认证识别任务的一种解决方案。

  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有三大应用方向:一是作为刑侦鉴定的重要手段;二是满足企业安全、管理上的需求(例如物理门禁、考勤、巡更等系统);三是便于出入境管理,并在金融服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广泛应用。

  工业机器人最重要的包含焊接、喷涂、搬运、加工、装配、洁净以及其他工业机器人,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物流、电子、家电、陶瓷等行业。服务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根据功能来分,服务机器人能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

  随着嵌入式软硬件系统的发展,智能终端慢慢地发展并取代非智能终端,成为市场的主流。智能终端是一类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备,其体系结构框架与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是一致的,智能终端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一个应用方向,其应用场景设定及体系结构比普通嵌入式系统结构更明确。智能终端包括智能终端设备、移动智能终端及智能控制终端。智能终端设备包括家居智能终端、3G智能终端、数字会议桌面智能终端、金融智能终端机。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按照每个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控制终端在工矿企业和危险区域应用较为广泛,有总线接口、以太网接口等来提升工业领域中的传输性能。

  智能运载工具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轨道交通系统等。传统汽车企业(宝马、奔驰、沃尔沃等)在产品研制过程中,逐步增强部分部件的智能化程度,研发车道识别、并线辅助等技术,实现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辅助驾驶功能;互联网公司(谷歌、百度、阿里)引入平台、网络、用户等优势,着眼于整车信息系统、电控系统的创新,研究汽车操作系统、云服务平台、精准地图等技术,研发具有高级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

  智能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智能交通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整个陆路、海上、航空、管道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目前智能商务在我们国家发展速度迅猛,应用行业和领域也十分普遍,典型的有电信、银行、保险、医疗、零售、政府等,以及所有建立了数据仓库的用户。智能商务的应用与行业内信息化的基础状况紧密关联,实施智能商务的企业中,以电信、金融行业的使用率较高。

  智能医疗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医疗行业的结合,智能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施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可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精准医疗、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辅助医疗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已成为国际上先进制造技术竞争的主战场与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纷纷出台了以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核心的战略计划。着眼全球视野和战略布局,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决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NTACT US
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